当艺术与陌生的风景相遇

点击数:1298次
曾策划1980年代末巴黎蓬皮杜 “大地魔术师”展的策展人马尔丹在比较近30年来中国当代艺术发展后说:“20世纪90年代初,中国当代艺术家们似乎在创作中国版的波普艺术,那在我看来是比较肤浅的。如今,艺术家们似乎更希望通过作品传达有深度的思想。”

  展演时间的故事

  1832年,法国作家夏多布里昂在自己的花园里种了一棵雪松。一个多世纪以后,它的面前“长”出了三个并排的玻璃和钢铁建筑,它们同周围的植物甚至天上的白云连成一片,在巴黎古老的拉斯帕伊大道上若隐若现。

当艺术与陌生的风景相遇

卡地亚当代艺术基金会建筑外观

  这组建筑便是1994年迁址后的卡地亚当代艺术基金会(以下简称“卡地亚基金会”),由法国著名建筑师让·努维尔担纲设计。夏多布里昂曾经在这里居住,美国文化中心也曾坐落于此,让·努维尔尊重了场地的历史,并且用一种完全创新的手法将新的建筑融合在城市里。“当时,拉斯帕伊大道上大多是砖石建筑,具有奥斯曼时期的建筑特点。”让·努维尔向媒体介绍道,“我首先用植物做了一个长方形的围墙,出口处就是夏多布里昂的雪松。我在围墙里设计了三个并列的玻璃建筑,看起来非常简单,里面没有任何楼梯或电梯。玻璃可以反射树的倒影,它们的并列则构成物体和倒影的重叠,给人一种无限的感觉。”虽然使用了玻璃这种在当时非常新颖的材料,但建筑师却通过它的透明性以及反射物体的特点,使建筑融合在场地的历史之中。“这也是一种建筑师的达尔文式主义,我们已经走出了石头的时代,建筑师要提前去沉思,思考不同材料的反射度、透明度等等。”

当艺术与陌生的风景相遇

卡地亚基金会的玻璃建筑构成风景的叠加

  在卡地亚基金会的建筑里,让·努维尔仿佛施用了“幻影术”:“我们不知道它从哪里拔地而起,也不知道它的边界在哪里结束。只有从前面经过的时候,人们才会意识到这是建筑。会给人带来一种幻觉。”让·努维尔说道。在这玻璃建筑的幻觉中,他希望让人看到生活的变和不变。“在光的折射中,我们看到四季的变化、看到人的脆弱,看到瞬间和永恒,看到世界和自然。”

  “让·努维尔的建筑一直是展演时间的故事,他想通过光线等微妙的变化里的时间,展现对永恒的寻找。”上周,在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与让·努维尔的对谈中,当代艺术家蔡国强这样说道。1994年,在卡地亚基金会的开幕仪式上,蔡国强认识了让·努维尔,后来,他的作品还和这里的建筑发生过一段“都市传说”。一天夜里,一只野猫不知怎么地跑进了展馆里面,它看见蔡国强作品里的那些动物,忍不住伸出爪子去接近,结果把作品勾坏了。“对我来说这是很自然的,”蔡国强欣然接受时间在他的作品上留下的故事和痕迹。

  一个应有尽有的广场

  和“消失”在拉斯帕伊大道上的玻璃建筑不同,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有着清晰的边界,这个曾经的大型电厂本身就是一个世界,工人们曾在那里工作、恋爱、接送孩子,学校和医院就在旁边。如今,这样的场所成为了艺术家和策展人尽情发挥的空间。“当代艺术家很喜欢工业区。在这样的空间布展比较容易。将工业区改造成博物馆是摆脱制式的好方法。”让·努维尔说道。

  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空旷的空间给卡地亚基金会的布展带来了灵感。“七层的展示空间很大,这为作品赋予了新的呈现形式。”策展人之一、卡地亚基金会收藏部主任格拉齐娅·布洛尼(Grazia Quaroni)在展览现场说道,“这里就像一个开放的城市广场。如同广场具有不同的功能,在这个空间里,我们可以看到街道、绘画、教堂和雕塑。”

当艺术与陌生的风景相遇

亚历山德罗·门迪尼《娇小的大教堂》和雷蒙·德巴东《法国》

  的确,和欧洲的城市广场一样,在七层的展示空间,伫立着一座教堂,它的外观由马赛克拼贴而成,内部则放置着一尊宣示着某种信仰的神像。作为雕塑,它是展览中尺度最大的作品之一,但作为教堂,它却是“娇小”的。教堂周围的两面白墙上,分别是森山大道拍摄的《东京色彩》和雷蒙·德巴东的《法国》,通过摄影,眼花缭乱的东京城市切片和平静写实的法国乡村风貌成为了这片“广场”上的风景。

当艺术与陌生的风景相遇

森山大道《东京色彩》

当艺术与陌生的风景相遇

雷蒙·德巴东《法国》

  展览的名称叫“陌生风景”,卡地亚基金会试图展现来自世界各地的艺术家和作品的独特性,并且让人感受到一种地理上的移动。“这些展品包含了一种‘旅行’的概念,展示了世界各地的风情。”格拉齐娅·布洛尼说道。于是,我们在作品《出口》里看到濒危的语言和被砍伐的森林,在《听他们说》里遇见不同国家的游牧者,在《动物大乐团》里听到亚马孙发出的神秘声音。

电话: 010-87914788
地址: 北京市大兴区旧宫镇旧忠路五环国际11栋1605#
技术支持:无锡天地在线网络科技有限公司